在哈佛峰会xweek的10天里,我怀着赤子之心探索世界最顶尖大学校园的知识殿堂:在秋色中探索哈佛、耶鲁和mit古老深厚的人文情怀、感受每个角落的韵味;像一名大学生一样走入课堂,和教授进行零距离的圆桌讨论和互动,跟随哈佛学生体验社团活动,融入丰富多彩的顶尖美国大学课余活动。这些都是我收获和成长的宝贵机会和经历。
聆听大咖的masterclass
在哈佛,我们聆听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主任richard marc losick教授对于当代社会生物学和数学、物理、化学的跨学科交叉的见解,以及他在中国做科研、研究如何培养有益细菌的经历。当问到教授:“是什么支持你做科研的热情?”教授说:“做研究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每时每刻,我都知道我在发现一些地球上没有任何其他人知道的秘密,这个过程非常神奇和给人力量。”这让我感受到了一名学者对于自己钻研的领域的热情与坚持。
(聆听大咖的masterclass)
harvard art hackathon
哈佛黑客马拉松令我印象深刻,这次挑战的主题是“humans of xweek—哈佛24小时微电影挑战”。为了最终在哈佛师生面前展示我们的电影作品,我参加了电影制作工作坊和戏剧表演工作坊的学习。在戏剧表演课上,拥有百老汇演员身份的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如何通过肢体和台词的结合展现出自己所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演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巧,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也让我走出舒适圈,尝试之前未接触过的领域。
(harvard art hackathon)
和哈佛学霸们一起上课
在哈佛与本科生一起上课时,一节美国经济政策的课让我记忆犹新。lawrence summers教授通过经济模型和实例,生动地阐释了贸易当中的关系和概念,让对经济感兴趣的我充满了好奇和继续探索的动力。
(和学霸们一起上课)
超小型研讨会
与教授零距离互动
在哈佛的超小型研讨会上,virginie greene教授和我们一同探究中世纪文学,从描绘动物的部分入手,探讨作者的多种创作可能性,跳出文本的范畴,引领我们思考动物性与人性的定义与区别。我也积极提问并大胆回答在我眼中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收获了教授的鼓励认可和进一步讨论。在和教授的互动中,我渐渐习惯表达自己,分享自己的看法,这使我受益匪浅。
(走进艺术馆上艺术历史课)
探访体验耶鲁学生社团
在耶鲁,当到全美最古老的大学日报——《耶鲁日报》社里探访,听耶鲁本科生讲解如何自己运营、采编和出版时,我对于文学的热情立刻油然而生。登上耶鲁地标性建筑—harkness tower,演奏的管风琴响彻纽黑文,在百年之声的环绕下,结束了一天密集的行程,我们也快速融入成为了”耶鲁人”。
(耶鲁的acapella欢迎仪式)
感受mit创新的力量
在mit,paul petigrew教授的建筑设计课是最打动我的。教授介绍了mit颇具特色的建筑背后的构思和设计,以及曾在mit学习建筑学的贝聿铭先生的作品,让我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mit建筑系学生的新颖创意展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发了我对建筑设计的憧憬。
总
结
回顾10天的点点滴滴,从初来乍到兴奋探索,到融入每个课堂认真聆听、互动、思考与沉淀;从耶鲁的人文底蕴、哈佛的文理教育理念到mit的科技与创新;从对影视艺术的懵懂到参与微电影的演绎并创造一个电影作品;从忐忑不安到自信走上讲台公开演说.....这一切的场景都历历在目。这10天的记忆成为了作为xweeker的我青春里最值得记忆的一抹亮色,带着在xweek收获的温暖与勇气,将会奔向更广阔和美好的未来。